各式各样的输入方式

如今大多数中文输入者都会选择 “全拼” 输入方案。就是将拼音全部输入而完成打字任务的方案,当人也有不少人在这基础上加入了 “简拼” 的方案,即只输入拼音中的声母部分或者部分声母的方法来打字。

全拼输入:quan'pin'shu'ru
简拼输入:j(ian) ' p(in) ' s(hu) ' r(u)

在电脑普及的年代,不少人小时候都接受了拼音教学,所以相对于去学习五笔,去记住每个按键对应的笔画。大多人都会选择更加熟悉的拼音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

除了通过拼音来进行输入,还可以通过笔画,或者拆分字的结构来进行汉字输入。比如王永民先生开发的王码五笔输入,还有郑码等。这些都属于以“字形”来达到输入目的。

五笔字根表
来源:http://www.wubizi.net/wubi/91.html

双拼介绍

其实关于“音”的输入,除了全拼和简拼,还有一种输入方式,叫做“双拼”。如果你刚好经历过00年代电脑普及过程的话,那你一定见过一个叫做“自然码”的东西。每次切换输入法可能都会出来这么一个“碍事”的东西。

而这个自然码,就是一种双拼方案。有一种,就会有多种,没错,除了自然码,后来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双拼方案,例如微软双拼、小鹤双拼等等。

那,双拼方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忆一下小学的时候学习拼音的过程吧,一个字的拼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声母”,另一部分,就是“韵母”了。可能有些朋友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声母”和“韵母”了。不用担心,你去把小学一年级的作业拿过来做一做就知道了看下面这个你们应该就能很快回忆起来了。

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ɑn yinɡ

(小学语文老师欣慰地点了点头)

而双拼就是通过按一次键输入声母,再按一次键输入韵母来完成一个字的输入。而整体认读音节里面的也根据声母韵母的规律划成“声母”、“韵母”。声母好说,键盘上面全都有,而韵母就通过映射,将每个韵母对应到对应的按键里面。

举个栗子吧!

小鹤双拼方案

按照上面的小鹤双拼方案,输入“小鹤双拼”这几个字的时候,应该输入“xnheulpb”

小:xn(x'iao) ; 鹤:he(h'e) 双:ul(sh'uang) 拼:pb(p'in)
声母部分 x h u(sh) p
韵母部分 n:iao e:e l:uang b:in

这样应该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双拼的基本工作原理了。

通过两次的键盘敲击就能输入一个字,看起来是不是比全拼高效?

双拼的优劣势

优势

双拼的存在使得拼音输入相对于全拼更加的高效。相对于简拼而言,重码率也更低。介于全拼与简拼之间,在保证输入效率的时候也能有较低的重码率。当然,不同的双拼方案之间也有重码率和“人性化”(打字别扭度)的差别。如果想尝试转向双拼的话,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方案。

重码率:简单理解的话,可以看作按下一组按键,输入法对应的识别出x个字词,而你想要的字词在里面所占的比重。
说人话就是:重码率越低,打字越准,找字越快。

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复习一下拼音声韵母相关知识(笑)

劣势

双拼劣势也是较为明显的,虽然相对于五笔需要记住每个按键对应的字根,轻松了一半,但需要记忆每个韵母所对应的按键,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虽然对于简拼而言,重码率低了,但是对比一下五笔,重码率仍然偏高。但是不少双拼方案也进行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小鹤双拼就引入了字形————小鹤双形(小鹤音形),通过音形来实现“指哪打哪”,实现盲打的可能性。

移动端双拼新方案

近十年因为平板型智能手机的出现,点划操作成了新的体验。手机上键盘太小,按键小引起输入准确率低成了一个问题。就在我某日在酷安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一款新的输入法——岁寒输入法(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改为“河图-岁寒输入法”。
开发者创造性地更改了按键布局,也通过划动的长度来实现单音节韵母,前鼻音,后鼻音的输入,例如a、an、ang,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和其他的双拼需要记住不同的按键对应的韵母不同,这个输入法主要是需要大家熟悉新的键盘布局,习惯了之后输入速度会有不少的提升。当初我尝试后就感到非常的有意思,奈何词库太少还有UI过于难堪(颜值党的痛)只好弃坑。不过后来开发者发布了“河图-岁寒输入法”之后听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了新词库还有不少新的主题,很不错的样子。

河图-岁寒输入法

稍微结个尾

结尾,唔,不会结尾,就这样吧,溜~
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双拼这种方案。
改天我也要尝试一下王码五笔,哈哈哈哈


最后修改:2020 年 11 月 07 日